中俄签署《2030年前经济合作规划》,推动贸易便利化(如简化海关程序、统一标准)。
两国在“一带一路”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框架下深化区域合作。
天然气与原油:
俄罗斯通过“西伯利亚力量”管道对华天然气出口大幅增加,输气量同比增长约35%。
双方正在推进“西伯利亚力量2号”管道谈判(途径蒙古),计划未来每年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。
俄罗斯对华原油出口稳居中国进口来源第二位(仅次于沙特),主要通过陆路管道和海运。
新能源合作:
中俄在北极液化天然气(LNG)项目(如亚马尔、北极LNG 2)中加强合作,中国成为主要投资方和买家。
俄罗斯对华出口:
主要品类包括:
谷物:小麦、大麦(俄成为中国小麦最大进口来源国)。
肉类:牛肉、禽肉(俄多家企业获准进入中国市场)。
水产品:鳕鱼、螃蟹、鲑鱼等。
2024年,俄罗斯对华肉类出口额增长14%,达到5.6亿美元。2024年1月至11月,中国进口俄罗斯小麦共计8650万美元,是去年同期的2.9倍;1月至11月的大麦装运量增长了1.9倍,从去年同期的8990万美元增至1.678亿美元。
中国对俄出口:
水果(柑橘、苹果)、蔬菜、加工食品(如方便面、调味品)需求旺盛。
受西方制裁影响,中俄加速“去美元化”:
人民币结算占比:2024年8月21日,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称中俄双边贸易中的本币结算比例已超过95%,这一数据相比以往有了显著增长,表明两国在贸易结算中对本币的使用已占据主导地位,极大地降低了对美元和欧元等第三方货币的依赖。2023年中俄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比例超过70%(2022年仅占30%),部分能源交易直接以人民币或卢布计价。
金融基础设施:俄罗斯多家银行接入中国跨境支付系统(CIPS),减少对SWIFT依赖。
中欧班列:俄罗斯成为中欧班列关键中转站,2023年经俄线路货运量增长25%,运输品类从传统货物扩展到汽车、电子产品。
北极航道:中俄合作开发“冰上丝绸之路”,通过北极航线缩短中欧海运时间,2023年货运量同比增长显著。
边境口岸升级:黑河-布拉戈维申斯克公路桥、同江铁路桥等跨境基础设施投入运营,提升货物通关效率。
汽车贸易:
中国对俄汽车出口激增(2023年超80万辆,占俄进口车80%),包括奇瑞、哈弗、吉利等品牌。2024年1月至9月,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销售量接近85万辆。1月至5月,中国对俄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6.2倍,出口额增长6.4倍,达46亿美元。
俄罗斯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依赖度大幅上升。
高端制造:
中俄联合研发大飞机(CR929项目持续推进)、卫星导航系统(北斗与格洛纳斯兼容合作)。
数字经济:
华为、小米扩大在俄市场份额,中俄在5G、云计算领域加强技术合作。
替代供应链:
俄罗斯加大从中国进口机械设备、电子产品、化工产品,替代欧美供应商。
中国对俄出口机床、半导体等敏感商品需谨慎规避次级制裁风险。
支付与物流挑战:
部分中资银行因担忧制裁收紧对俄业务,但地方性银行和数字货币探索成为补充。
2024年目标:中俄计划将双边贸易额提升至2500亿美元(2023年已达2401亿美元,同比增长26.3%)。
重点领域:能源、农业、数字经济、北极开发、金融合作(如数字货币试点)。
潜在风险:
西方制裁范围扩大可能影响中俄跨境支付和关键技术合作。
物流成本上升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仍需应对。
信息来源微信公众号乌日汀知域